而在基建投资持续升温、房地产精装产业化加速等背景下,土木工程、室内设计等正成为招聘双方互选中的高频专业名词。
谈到农村环境治理问题时,陈吉宁说,截至去年底,我国已累计投入255亿元,治理了约5.9万个村庄,受益人口约1.1亿人。我们要支持这些设施的建设,但要依法建设。
要把农村环保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结合大气污染治理和即将发布的水十条实施工作,加大农村治理力度。陈吉宁说:这些问题反映的不仅是环保部自身的问题,也有整个环保系统的问题,原因包括制度漏洞、管理缺陷和工作作风。他表示,环保部将坚决查处一批未批先建、擅自变更的环评违法行为,把违法企业纳入诚信黑名单,把一些情节恶劣的企业移交司法。陈吉宁承诺,环保部所属事业单位的8个环评机构,今年率先全部从环保部脱离,其他地方的分批分期也要全部脱离,逾期不脱离的,一律取消环评资质。出台和完善环保法实施细则。
他坦言,农村环境问题还比较突出,脏、乱、差比较普遍。他介绍,去年我国实际新增电力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装机容量分别为1.3亿、2.6亿、2.4亿千瓦,脱硫脱硝装机容量占比达到95%和82%;3.6万平方米钢铁烧结机新增烟气脱硫设施,占比达81%;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600余万辆,超过过去3年总和;淘汰燃煤小锅炉5.5万台在各方努力下,全国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去年总体PM2.5平均浓度降低11.1%,京津冀地区降低12.3%。同时加快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等环保科技专项基金工作步伐,实施节能减排降碳工程,支持研发三废治理与资源化关键性技术,重点培育自主创新的节能环保龙头企业,有力推进GDP的绿色化进程。
同时,我国西部光强、风多、地广,培育再生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同时,优化能源布局,在广袤的西部荒漠、戈壁区建设可再生清洁能源主力基地,推动沙生生物产业发展,并将这些绿色产业的发展纳入国家相关规划,上升为国家长期发展战略。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发展大用户直购电交易,发展风电就地供热,鼓励发展城市电力型的取暖方式,着力解决电力就地消纳问题。再加上内蒙古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决定了内蒙古肩负着优化区域能源布局、减轻污染物跨界传输和建设京津冀上游清洁带等多重责任。
但董恒宇提醒,这些项目的建立应因地制宜。董恒宇表示,可以在内蒙古先行先试,建立草原国家公园制度,并构建国家公园管理者与当地农牧民利益共享模式;将天然草原及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和地方生态补偿范畴。
今年两会,涉及雾霾等环境危机的话题依旧会是热点。作为全国煤电输出大区,内蒙古压力巨大。重点在200毫米降雨量以下地区发展太阳能和风能,而中东部相对湿润区应减少此类项目,保护自然植被。森林、草原自然生态系统是建设生态屏障的基本保障。
他认为,要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完善节能环保综合服务体系但贾康认为,现在反而是开征环境税的重要时机,应抓住机会争取尽快推行。贾康指出,虽然2015年环境保护税法草案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对费改税后企业的承受能力成为争议的焦点之一。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不仅会使保护环境的税收调节更加合理、透明和有效,也会对其他领域的相关改革起到示范作用;同时,以开征环境税为切入点,还可促进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的事权财权关系。
贾康建议,未来环境税收入归属和使用上应当更多向地方政府倾斜,由地方政府承担更多的环境治理以及监督企业减少污染排放的职责。他指出,近期和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煤价油价的下行,使通胀压力缓解,此时开征环境税,企业更容易消化。
因环境成本上升带来的企业运行成本上升,对宏观层面整体经济运行的影响也较小。而目前我国尚未设立专门的环境税种,现行的环保排污收费政策征收标准偏低,范围过窄,整体环境税收政策缺乏系统性,相关税收优惠也缺少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在他看来,单纯依靠传统的行政干预方法已经明显不足以解决现阶段生态环境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必须出台更合理、更全面的政策,采用包括财税政策等经济杠杆调节的手段。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把注意力放在推进环境税改革上。同时,因为环境问题凸显,民众对出台更多保护环境措施的呼声很高,配之以公共宣传,还可以更加突出环境税作为有效的减排政策工具的角色作用。他指出,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环境税的开征,可以引发相关的行政、司法、社会管理体制的法治化配套改革,取代现有针对排污的行政性收费,将其与部门利益脱钩。贾康提醒,现在一项重要工作是做好公共宣传工作,减少企业和公众对于环境税及其影响的顾虑,从而减少征税阻力。所以,进行环境税和税制绿化为代表的绿色财税制度改革就成为必然选择
数据显示,我国严重土壤污染区就达320个,约548万公顷。土壤污染防治从环境保护部了解到,目前土十条文本内容已基本成熟,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将发布实施。
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土十条的出台落实,意味着土壤修复行业未来将逐渐步入高速发展期,市场空间巨大。
不仅农业源污染占据全国污染总量的半壁江山,治理污染的基础设施也极为匮乏。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相对于城市,长期以来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农村污染点多面广、基础设施缺乏、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等都使曾经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变成了记忆中的美景。根据近年来全国两会中委员们关注重点,记者梳理出几个关键词,分析预测两会焦点。国内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摆脱贫困的同时造成了水、空气、土壤等的严重污染。新能源突围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对调整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何破解新能源发展机制的制约、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建立能源生产和利用的新体系,将成为委员关注焦点。在中央连续13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后,今年把破解三农新难题、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
因此修复污染产地、改善土壤污染管理势在必行,土壤污染治理的迫切也预示着土壤修复市场规模的庞大。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依然任重而道远。
除了企业生产方式要更加集约高效,也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节能减排,树立我要节能减排新风尚,共同营造节约资源、合理用能、减少排放、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但受资源特点、技术水平和当前管理体制的制约,随着可再生能源规模的扩大,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部分地区风电大量弃风;光伏产业产能过剩,面临生存危机;生物质能利用的技术及产业化、资源保障还比较薄弱等。
大气污染治理自国务院2013年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PM2.5浓度控制划定红线。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被热切关注的领域成为全国两会上被普遍提及的话题。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短板。2015年4月,水十条正式出台,目标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
此外,我国至少还有近3000万公顷的污染土地,包括接近2000万公顷耕地受重金属污染,500万公顷土地受石油污染,200万公顷土地受矿区污染,5万公顷土地受固体废弃堆放污染。节能减排已经成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如今,第一个五年时限过半,治霾取得一定成效。在各地刚结束的地方两会上,大气污染治理被写入31省份政府工作报告。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十分突出,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农村环境治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这样的场景,如今成为一些农村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